資產配置

投資方法可以分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它們並不是互斥的關系,也沒有高低之分,在實踐中可以相互補充。以證券公司研究所的“賣方研究”為例,它主要分為總量分析和行業分析兩個部分。總量分析主要包括宏觀、固收、策略和金融工程等方面,而行業分析則覆蓋具體的行業(或以產業鏈來劃分)。大多數的總量分析是自上而下的,市場分析而行業分析則更多是自下而上的。

近年來,市場研究變得越來越務實,自下而上的方法更受歡迎,但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會永遠有效。資產配置比例我們認為合理的組合是:自上而下進行配置,自下而上選擇標的;自上而下能夠告訴我們選擇股票還是債券,以及股票中的具體風格(大盤/小盤,價值/成長),但只有自下而上才能告訴我們具體購買哪只股票(或基金)。

近年來,自下而上的投資方法更受歡迎。

偏應用型的自上而下資產配置框架需要考慮六個維度,淨零排放我們稱之為六維打分體系:宏觀面、中觀面、資金面、估值面、情緒面和政策面。宏觀面關注的是經濟周期;中觀面關注的是行業和產業鏈的景氣度;資金面關注的是流動性條件;估值面關注的是價格是否合理;情緒面關注的是市場的動量;政策面主要關注的是貨幣、財政、金融監管(如去杠杆、資管新規等)、行業監管、碳排放等等。每個維度都以不同的方式指導著資產配置,彼此之間是互補的關系。例如,當宏觀條件指向權益時,還需要看估值是否合理,如果估值在合理區間,還要看短期內市場是否已經出現超買信號。本著客觀和定量的原則(政策面打分較為主觀),我們會對每個維度進行打分,然後進行加權——最優權重取決於曆史有效性。當然,對於不同的資產類別,估值的方法可能不同,因為有利於權益資產的條件可能不利於固定收益資產。

以宏觀面為例,經濟周期是自上而下分析大類資產的重要起點。以美林時鍾為代表,雖然其有效性近年來在國內外都有所降低,但它所構建的分析路徑已經成為市場宏觀研究的范式。理論上,它是根據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交叉,以產出缺口和通脹兩個指標為代表,將宏觀經濟運行分為四個階段(象限):複蘇、過熱、滯脹和衰退,然後再探究不同階段內大類資產所表現出來的規律性特征及其背後的理論解釋。例如,在複蘇早期是配置股票的最佳時機,而在衰退早期則是配置利率債的好時機,過熱階段最好購買商品,滯脹時期最好持有現金(短久期資產)。基於此分析范式,周期視角的風格輪動、行業輪動等配置策略也已經非常成熟。另外兩種拓展路徑是增加金融周期或將周期階段劃分得更細。

那么,關鍵就是確定經濟周期,如果第一步就錯了,那么資產配置建議很可能就會偏離目標。GDP無疑是經濟周期最好的指標,但在實踐中,GDP指標存在滯後和低頻兩個缺點,所以往往只能作為事後驗證的依據。常用的思路有兩種:一是尋找領先指標,典型如信貸、工作小時數、PMI(新訂單等),以及對特定群體的信心調查數據等;二是使用更高頻的數據,如日度、周度等。這兩種方法並非互斥關系,實踐中可以進行交叉驗證,相互補充。

在選單位信託基金時,市場分析和資產配置比例是關鍵因素。投資者應該深入研究市場動向,理解各種資產的風險和收益,以制定明智的資產配置策略。同時,考慮淨零排放的投資機會,選擇致力於可持續發展的基金,有助於實現長期穩健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