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如何經營一家公司?由德魯克的《成果管理》開始

自改革開放以來,企業數量愈來愈多,特別是民企。如今,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年代,創業人也越來越多,公司相互競爭也愈演愈烈。怎樣經營一家公司已經成為創業者生死與存亡的選擇難題。

有關這個難題,1964年德魯克先生則在著作《成果管理》一書中已為創業者帶來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下面我在了解企業、洞悉機遇、決策績效三個部分對此書進行分享。總體來說,這是一本不會隨著時間而褪色的傳統。

01了解企業

企業是什么?在百科那樣解釋說:

公司一般是指以盈利為目的,運用各種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產、技術和企業家才能等),向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實行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會經濟組織。

盈利或經濟成果是企業生存的核心,但它不是企業運營的效果,企業運營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要求,創造顧客。

在了解企業上,創業者必須要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既要從公司內部了解公司的實際問題、公司的成效區及企業的成本中心,又要從公司外界了解公司與顧客的關系、企業和知識或資源的關系。

關於企業的實際問題,創業者首先明白第一個實際問題,即成效或資源不是來源於公司內部,而是來源於公司外界,公司內部沒有利潤中心,只有成本中心。

德魯克先生則在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也說道:

組織的貢獻來自外部世界

“企業運營的是顧客”,一家企業一定要導向性和顧客導向,創業者一定要搞明白誰才是我們的顧客?顧客在哪裏?大家又該如何向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這便是德魯克先生所說的成效區,即商品、市場和渠道。

總結:其一,公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要求,創造顧客;其二,公司內部只有成本中心,而利潤是來源於外界;其三,公司一定要導向性和顧客導向。

02洞悉機遇

機會是將來准備的,而關鍵是以往發生的,企業家的關心關鍵不應該是解決問題,而應該是洞悉機遇,以實現機遇最大化,從而做到資源集中,創造卓越的經濟績效。

在推進機遇最大化的過程中,創業者能讓公司走出昨日,邁進今日,進而使其可以從容不迫地應對明天的挑戰。此外,它還能讓創業者了解現在的過程中什么必須深入推進,什么必須舍棄。

發現了機遇後,創業者就需要完成資源最優配置,做到資源的最大化,把發覺的機會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為何要資源最大化呢?因為存在帕累托法則,企業的資源和努力通常被分給80%事件,而這些事情事實上只制造出20%的成效。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法則。

獲得經濟成果務必發掘機遇,而非解決問題,若想造就卓越績效,資源也必須被分給機遇。

總結:洞悉機會是企業生存的不二法則,創業者必須成立香港公司將資源集中到機遇上,使其具有可行性。

03決策績效

在了解企業和洞悉機遇的兩大邏輯上,創業者在經營企業中做的最多的事兒要屬決策,因為只要做了正確的事,才能正確去辦事,才能提高績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也有很大篇數論述如何決策。有效的決策一定要程序化的、系統化的,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

在此,依然引入德魯克先生的決策五步法:

第一步,了解問題的特性

第二步,確定問題初始條件

第三步,選出方案,並明確決策的剛度條件及妥協標准

第四步,使決策具備可行性

第五步,決策過程的反饋或評定

在原書裏,第三部分內容是績效方案,但我依然決定用決策績效來表述這部分內容,這只是個人的探索。此外,第三部分戰略管理內容較多,如德魯克先生所說,原書書名是《企業戰略》,在那個年代為了方便市場接納,只能取名《成果管理》,這也剛好展現了一種導向性和顧客導向的理念。

最終我想說的是,公司存在的目的是引導要求,創造顧客(現在大多數創業者也說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為顧客創造價值,但其實質還是德魯克提過的),而經濟績效只是企業運行的保障。

總結:有效的決策可以促進績效的提高,而有效的決策是需要程序化、系統化,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


網站熱門問題

如何注册非香港公司?

向公司注册處或通過非香港公司注册處傳真發送24小時諮詢熱線(IVRS)(852)2234對於以硬拷貝形式提交的申請,請發送9933.

成立一家公司需要多長時間?

通常情况下,初創企業從最初的想法到產品發佈以及第一批付費客戶需要6個月到一年的時間. 服務業務可以在3個月內推出,線上業務可以在30天內推出,零售店,餐館和服裝線從構思到推出通常需要一年時間.

在香港成立一家公司需要多長時間?

<香港商業登記條例>規定,在香港經營業務的每一個人必須在開業之日起一個月內進行商業登記.